在ELISA实验中,样本测值偏低的现象可能由多种因素导致。除了样本处理、试剂保存和操作规范等常见问题外,假设实验操作完全正确且标准曲线良好,样本测值低的原因可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样本本身的含量可以被检测,但因实验操作等原因,样本测值不在ELISA试剂盒的检测范围内;二是分析物在样品中的浓度本身偏低。接下来将分别探讨这两个方面导致样本测值偏低的因素及其解决方案。
一、样本本身含量可被检测,导致测值低的原因
1. ELISA试剂盒的保存: ELISA试剂盒应按照规定的方法进行保存,实验者在购买时需特别注意不同组分的保存方法。
2. 样本上样前的准备: 此过程包括样本制备、保存以及是否经历过反复冻融。样本制备必须依据样本类型采取不同的方法,血清、血浆与细胞裂解液的制备方式各不相同。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保存的温度和时间。通常推荐样本制备后分装于-20℃或-80℃保存,避免长时间储存以防目标蛋白降解。并且要避免反复冻融,因为这会导致样本降解。
3. 稀释方案: 样本稀释对实验成功至关重要,稀释过度或不足均可能导致测值偏低。对于稀释过度的情况,实验者应在正式试验前先做预实验,以确定样本的有效性及最佳稀释倍数。而对于稀释不够的情况,可导致“钩状效应”,当样本中目标物含量过高而未经过正确稀释时,会出现假阴性反应。因此,建议在正式实验前进行预实验。
二、分析物在样品中的浓度本身偏低
在很多情况下,客户的操作没有问题且标准曲线良好,但检测的样本依然不在检测范围内。例如,某些细胞因子在非炎症状态下测值会非常低。针对这种情况,建议根据文献选取适合的样本类型,并考虑使用高灵敏度的试剂盒来提高检测的敏感性。
三、被忽视的关键干扰因素
1. 样本基质效应: 某些生物样本中的脂质、血红蛋白或异嗜性抗体可能导致目标抗原被掩蔽。建议通过对样本进行稀释并观察OD值的线性变化来验证基质干扰。
2. 抗原表位构象变化: 在长期储存或反复冻融后,某些蛋白可能会发生降解或聚集,导致ELISA抗体无法识别。例如,冻存超过3个月的样本最好重新采集,且分装时应避免使用EDTA抗凝管。
3. 酶标板边缘效应: 实验人员常常忽略96孔板外周与中心孔的温差,应使用湿盒培育以减少液体蒸发,保持浓度的一致性;也可考虑弃用边缘孔或者调整温度。
4. 标准品复溶误差: 冻干标准品复溶时若未充分震荡可能造成局部浓度差异,因此建议通过纳米级滤膜进行过滤并分装。
5. 仪器校准: 蛋白质分析仪的光路系统需每6个月进行校准,在实验前通过空白孔测试动态范围,以确保结果的可靠性。
通过上述分析,结合新葡萄8883官网AMG的品牌资源,实验人员可以有效地排除干扰因素,提高ELISA检测的准确性,进而获得更可靠的实验结果。